卢运成(左)与获救年轻男子。受访者提供

两名年轻人在江边下水游泳,由于水流湍急而遇险;七旬冬泳队员途经事发地点,听到呼救声后,奋不顾身下水营救,将两人成功拉到岸边。这是7月7日清晨5时30分许,发生在宜昌城区天然塔附近水域的事情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救人英雄”是今年72岁的卢运成,他从1981年开始,风雨无阻坚持在长江游泳,曾救起多名溺水者,目前是市冬泳协会自由健康队队员。 

七旬老者江边救起两人

7日清晨,宜昌城区淅沥沥地下着小雨,卢运成像往常一样出门,到长江进行游泳锻炼。

5时20分许,卢运成途经天然塔附近水域时,发现距岸边约七八米的水域处有两人抱着救生圈。“当时我以为是两口子在秀恩爱,也没太在意就继续往前赶路。”卢运成说,走出十多米迎面跑来一个哭泣的女孩,他随口问了一句“姑娘怎么了”,这才知道她男朋友在江里遇险了。

卢运成立即转身看向江里抱救生圈的人,他们已经顺流冲出几十米远。“我在岸上一边跑,一边让他们尽量往岸边游。”卢运成跑出近百米后,在一个亲水台阶处下水游向他们,并一把将其中一人拉住,奋力拖向岸边。

遇险的两人中有一个会游泳,听了卢运成的喊话极力往岸边方向靠,才得以获救。待海事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,两人在卢运成的帮助下,已经成功获救上岸。幸运的是两人并无大碍,仅呛了几口水,很快就缓过神来了。

施救过程中,卢运成的右小腿不江中暗藏的乱石擦伤,他没有在意,还对两个年轻人在江边游泳的行为进行劝导。继而得知,4名年轻男子和一名女孩是从兴山来宜昌游玩的,当天清晨,他们在中南路口江边凉亭处喝酒后,看到江边放置有救生圈,其中两人各取了一个救生圈绑在一起下水了。两人在湍急的江水中很快就失控了,紧抱在一起无法靠岸,并发出了呼救声。岸上的同伴却爱莫能助。

游泳42年曾多次救人

尽管已是古稀之年,但长期坚持游泳锻炼的卢运成没有“三高”烦恼,身体状况一直保持很好,且说话声音洪亮,精气神十足。

卢运成是地道的宜昌人,生在长江边,长在长江边,从小练就了非常好的水性。

“ 我从1981年开始只要有时间就到江里游泳锻炼。”卢运成说,他现在是宜昌市冬泳协会自由健康队队员,平时除了每天自由行动游泳外,还经常参加队员的集体训练。

“退休后,坚持游泳是我最大的爱好,风雨无阻。”卢运成说,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,每天凌晨3点20分起床,吃过东西后,就从家里步行出发,沿江边步行约80分钟到达桂花园处,休息片刻下水,游至下游3000多米的中华鲟放流基地处上岸。

提及这次救人,卢运成坦言:“我也知道自已这个年纪体力不如以前,下水救人非常危险。可是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不救吧!自已身体条件还可以,能伸把手救人也是做件善事。”

“长江暗流多,水流湍急,不熟悉长江水性就擅自下水游泳的风险很高!”卢运成希望市民朋友尽量不要在江中游泳,在江边亲水平台玩耍也要注意安全。

宜昌市冬泳协会自由健康队队长焦红专告诉记者,该队现在46名队员,队员全部是退休的老人,年龄最大的80岁,最小的62岁,平均年龄约70岁。“在江里救人不仅要水性好,最关键的还是勇气。卢运成在我们队里是水性最好的老人之一,曾多次在江里救人。”焦红专说,五六年前队里组织在镇江阁水域集中训练时,一名女孩在江边玩水时不慎落水,卢运成游出近千米将她成功救起;2018年汛期,一名队员在集训时因体力不支无法靠岸,眼看要被卷入囤船下去了,也是卢运成第一时间将人救起来的。此外,在20多年前,他还救起过3名溺水者。

提醒:江边水域危险切勿擅自下水

宜昌每年夏季持续高温,长江边是市民纳凉消暑的好去处,同时也是江边水域事故频发的高峰期,以前每年在城区的江边会发生几起溺水的事故。

近年来,在政府的重视下,市冬泳协会长江救援队以及沿江各社区都组织了巡江志愿队,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加入了巡江的队伍,他们或劝导江边涉险游泳、玩水、垂钓的市民,或参与捨捡白色垃圾,如今溺水事件明显减少,江滩也更加洁净。

“江边水域危险,切勿擅自下水,希望广大市民能够提高防溺水意识,特别是要对暑期中的青少年做好安全引导教育。”长江救援队队长赵旭说,每年汛期长江水位线上涨,坡陡路滑,长江边的水面看似流速不快,但下水湍急,暗流涌动,且有不少地方是回漩区,一旦卷入很难靠岸,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。

万一遇到危险,该怎么应对?“救援的第一要务是保证自身安全,不然就是添乱,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悲剧。”赵旭介绍,遇到有人溺水,第一时间要大声呼救,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用树枝、竹竿,俯身趴下慢慢地将落水者拉上来,或在周边寻找漂浮物扔给落水者,也可以用衣服打绳结抛向溺水者。落水后不要惊慌,应迅速把头后仰、口向上,使口鼻露出水面,不能将手上举或挣扎,以免身体下沉,有人相救时要尽量放松,配合救助者把你带到岸边。当落水者被救起后,采取头部向下体位,倾倒出胸腔积水,以及采用胸部按压、人工呼吸等方式进行前期简单救助,并电话通知120到现场施救。

(三峡晚报记者邹前俊)